1989年,科研人员用人工气候箱发现水稻温敏核不育现象,证实温度对不育系育性转换的重要作用,提出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的概念,被列为我国在基础研究中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之一。
“光温敏不育系”是两系杂交水稻的基础,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是两系杂交水稻生产应用的关键。通俗点说,以往科学家认为自然条件下光照长度是“光敏不育系”可育还是不育的决定因素,但很难解释有些年份生产的不育系纯度高,而有些年份生产的不育系纯度低。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提出用人工气候箱群来分解其光周期和温度效应,从而解开了这个谜团。
从每年的3月底至10月,科研人员选择不同稻种,开始分期播种,每15天播一次,并在人工气候箱中模拟水稻主产区的自然条件设置不同的光温条件。通过长达5年的观测,他们发现了不育系水稻的光温反应规律:所有所谓的“光敏不育系”对温度都有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大小不一,而且存在光温互作效应。因此,严格来讲,都应称“光温敏不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