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品研发与生产领域,
综合药品稳定性试验箱是评估药品有效期、保障用药安全的核心设备,其温湿度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决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一旦温湿度出现偏差,可能导致药品稳定性评估失真,引发严重的质量风险与安全隐患。因此,规范开展温湿度校准工作,成为药品质量控制体系中重要的关键环节。
校准工作的有序开展,需以充分的前期准备为基础。首先要明确校准依据,严格遵循《药品稳定性试验箱验证指导原则》《温度、湿度测量设备校准规范》等行业标准,确保校准流程合规。其次是设备与工具准备,需选用经法定计量机构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的标准计量器具,如高精度铂电阻温度计(精度应达±0.1℃)、标准湿度传感器(精度不低于±2%RH),同时准备校准记录表格、设备操作手册等文件。此外,还需对试验箱进行预处理,提前清空箱内样品与杂物,将温湿度设定至常用试验条件(如25℃±2℃、60%RH±5%RH或40℃±2℃、75%RH±5%RH),连续运行24小时以上,确保设备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后再启动校准。
校准实施阶段是保障数据准确的核心环节,需严格按照既定步骤操作。第一步是布点与定位,依据设备容积确定校准点数量:容积≤1m³时至少布放9个点,1-10m³时至少15个点,且需涵盖箱内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中心点等关键位置,同时避开风道直吹区域,确保监测点具有代表性。第二步是数据采集,将标准计量器具与试验箱自带传感器同步记录数据,采样间隔设置为5-10分钟,连续采集不少于3个周期,每个周期内数据偏差需稳定在允许范围内。第三步是数据比对与分析,计算每个监测点的温湿度示值误差(示值误差=试验箱显示值-标准器具实测值),确保所有点的温度误差不超过±0.5℃,湿度误差不超过±3%RH,否则需进行设备调试与重新校准。
校准完成后,还需做好结果追溯与设备维护工作。及时出具校准报告,详细记录校准日期、标准器具信息、各监测点数据、误差结果等内容,报告需经校准人员与审核人员签字确认,并存档留存至少3年。同时,建立定期校准计划,根据设备使用频率与行业要求,每6-12个月开展一次校准,若设备出现故障维修、搬运移位等情况,需额外增加校准频次。日常使用中,还应定期清洁试验箱风道与传感器,避免灰尘堆积影响数据精度,确保设备长期处于稳定、准确的运行状态。
综合药品稳定性试验箱的温湿度校准,是药品质量安全的“守护者”。只有严格把控每一个关键步骤,确保数据准确可靠,才能为药品稳定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最终保障药品从研发到上市的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